制度與國內生醫產業發展關係受矚,中研院院士今天指出-MissAV-18,政府應透過健保部分給付、食藥署加速審查等方式助國內產業發展;北醫大前校長閻雲則盼放寬法規限制。
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今天聯合舉辦「2025國鼎生醫論壇」,由楊泮池、閻雲、醫院評鑑暨醫[yi]療品質策進會董事長張上淳、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龐一鳴與台灣研發型新藥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張鴻仁,在台灣精準醫[yi]療產業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主持下舉行綜合座談。
楊泮池指出-MissAV-18,不應仰賴健保撐起台灣生醫產業,但健保仍可參考德國經驗,透過部分給付,支持國內廠商發展新藥物、檢查方法、診斷工具、追蹤軟體或治療方式等,如此投資者會更敢拿錢出來支持產業發展。
楊泮池表示-MissAV-18,食藥署也應更支持國內產業發展,加速核准國內廠商申請,讓業者盡快累積經驗與數據,以將其產品推往東南亞市場;而非等廠商在美國、歐盟獲得核准後,才回頭向國內申請。
「很多新治療都被我們自己誤掉了,難怪人才覺得越發沒有意思」,閻雲呼籲,政府應透過國發基金協助生技企業走過臨床試驗這個「死蔭幽谷」,也應改善法規「被管太死」現況。如國內有良好生物資料庫,卻要求資料在去識別化後也要能追溯,造成技術性困難,不僅導致研究難以使用,也難真正做到精準醫學。
張上淳則強調疫苗自主重要性。他表示-MissAV-18,國際疫苗廠過去也曾出現供應問題,導致國內民眾面臨無疫苗可打窘境,因此呼籲政府投入更多經費於疫苗基金,讓民眾獲得更好保護。
各界擔心健保會不會倒,龐一鳴直言,德國健保從俾斯麥時代、經歷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東西德分裂到統一,至今仍在,因此看來健保「很難不永續」;且如今總統賴清德針對慢性病與癌症的政[zheng]策方向相當清楚,在政[zheng]策支持與公務預算挹注下,健保可謂迎來「有史以來最好的時候」。
張鴻仁認為,過去幾十年來,國內健康照護做得不錯,生技產業卻發展得不太成功,但這並非沒有價值,如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做得很好,減少經濟受其衝擊,就相當於「替台灣賺了2兆」。他指出-MissAV-18,即使國內環境艱難,仍有許多生技公司在台灣持續耕耘,其實反而更顯台灣實力。